着力推进河南省传统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着力推进河南省传统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转型_新闻中心_bob手机在线登录网页-BOB体育官方下载最新版本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推进传统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是实现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先天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阶段。

  统计显示:河南省全省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55万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88万亿元,规模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智能终端、新能源客车、盾构装备、超硬材料等基本的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作为河南的传统优势产业,电气装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盾构装备、起重机械是5大优势领域。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非常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河南工业中占到了半壁江山的比重,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相继编制了一系列装备制造转型升级规划和方案,继《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之后,河南省政府2021年12月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三个《行动方案》,即:《河南省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加快新兴起的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和《河南省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河南省推动传统装备向成套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变,加大传统装备的智能化研发力度,推动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打造一批“大国重器”的发展趋势和具体实施方案。

  河南省装备制造门类齐全,在工业经济中占比高,拥有宇通客车、中信重工、河南中航光电、新航集团、许继集团、一拖集团、中铁盾构、森源电气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部分企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发现新的业务价值点,衍生出全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已经从最初的探索尝试阶段发展到智能化驱动运营阶段甚至成长为国内行业头部企业。如中信重工,坚持传统动能和新动能双轮驱动,打造“5+1”产业板块。确立了“核心制造+综合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从单纯“卖产品”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实现了由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的转型。安钢集团,不仅在钢铁行业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新标杆,还通过科技治污,发展绿色新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郑煤机发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长垣的起重机械产业是全国最大的起重机生产基地,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中铁装备也实现了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再到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

  河南省陆续组建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为传统装备制造转型提供了平台支撑。截至2021年,河南省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9个,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省级97家,创建全国质量标杆企业15个、省级167个,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家、专精特新企业92家,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省级44个。建成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571个,创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信息消费等国家级试点示范62个,建成工业网络站点平台25个,推动企业上云10万余家,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1.25万亿元,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水平达52.3,郑州入选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5个、绿色园区10个。

  河南省持续深化区域合作、部省合作、产学研合作、产融合作,成功举办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豫沪产业合作对接活动、两岸智能装备制造郑州论坛,建立了京津豫、豫闽、豫粤定向合作机制。先后承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42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2万亿元,大批优质项目落户河南,为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模逐步壮大,在全省出现了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型企业。

  河南省装备制造领域虽然拥有一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还存在政策、企业结构形态、企业创新、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其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虽然河南省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传统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中投入大,行业、企业间数字化能力、智能化需求差异较大,业务场景复杂,行业分散,突出行业特点的政策支持重点不够突出,具体措施还不够细化,未体现企业在不同阶段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各核心环节的主要诉求。同时,目前出台的鼓励政策中对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关键的财政补贴、融资担保和税收还不够;相关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产模式提供的指导与帮扶不足;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智能化的服务和实验平台建设的政策还较少。

  从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整体看,大型骨干企业不多,产业规模小,尽管近年来涌现出郑州宇通重工、中信重工、中铁工程装备、洛阳一拖等一批大型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但是在全国与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的企业比差距较大,还不能发挥头部示范引领效应,没形成周围辐射效应,也没有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发展,关键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核心零部件等很多还基本依赖进口,已有的核心技术在国际上也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依然较大,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经走访,装备制造企业虽然意识到智能化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对智能化转型较多依然处于智能生产层面,即对硬件智能设备的购买使用、建设数字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认识层面,如注重购买数控设备、仪表、电器等,尚未形成全面系统及明确的高端化、智能化战略和创新机制,顶层设计缺乏。同时,企业对智能化改造投入及后期效益缺乏信心。河南省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支持,但是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高品质人才、资金等问题的制约仍然十分突出。对人才要求高,资产金额的投入常常以亿甚至百亿计,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通常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尤其是在疫情以及国内外复杂环境影响下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实力不足,对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缺乏信心。

  一是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资源分别来自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民间社会,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等都很分散,未形成合力。未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对装备制造业带来的产业技术创新效应、融合效应、协同效应,成为河南省传统装备制造生产效率、产品附加值低,“两化”融合度低,不同产业之间很难形成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河南金融多层次支持实体经济的体系没形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多年来没有正真获得有效破解。河南本土缺少创投、风投这些有能力承受风险的资本的支撑,河南引进的创投资本也不够多,装备制造业的投研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强烈需求的中长期贷款和科研技术贷款银行不能够满足,“短贷长用”现象较为普遍,抬升了企业的“转贷”“倒贷”成本。由于得不到基金的支持,许多先进制造业的大型投资项目不能在河南落地,不少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得不推迟或搁浅。三是人力资本制约智能化改造实施,专业性的技能型人才缺口更大。具有先进智能制造产品、装备和研发技术能力和具有服务企业实战经验,能对河南省产业布局认识清晰、眼界开阔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既熟悉信息技术又对掌握企业专业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不足。

  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后端服务全链条的培育与提升,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以精深加工、高端与终端产品制造、服务化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链。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链接供应链,考虑要素链的配置,完善制度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的配套融合体系。发挥粮食生产与加工大省的综合优势,推动传统农机装备向智能大马力拖拉机、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设施农业装备、低碳保质粮油产品干燥装备等的产业链提升。推动采矿、矿物加工、矿物输送装备向成套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变,发展“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服务”的矿山装备产业链。加快传统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巩固提升电气装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盾构装备和起重机械等5大领域优势。

  围绕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出台有关政策,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产业链的示范引领以及上下游资源掌控能力,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发挥在产业链的辐射效应。梳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等的“白名单”,强化要素保障,提高本地化要素配套水平,实现豫产豫销、豫材豫用。通过召开行业协调会、企业供需对接会,促进信息联通、订单共享、产能对接、高效协作等举措,在推行产业链链长、盟会会长制的同时,完善链主链核的制度方案,注重落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形成以万亿级产业为引领、千亿级产业为骨干、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强化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新型基础设施的作用,把工业互联网作为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主抓手,加快覆盖装备制造业重点行业、优势集群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体系建设,把基础性通用型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做强做优,把特色性专业型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做专做精,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

  二是建立智能企业公共服务,扶持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制造智能化服务商,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支持装备制造配套服务商、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部门、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这三类企业转型智能服务商。

  三是以“两化”融合为主线,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融合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的经济,开展生产方式智造、产业形态再造、商业模式改造、高端价值链创造,推动产业体系调整和企业改造升级。通过整合信息流提升资源的使用、管控效率,推进柔性化生产制造,助力改变装备制造业当前靠资源投入来获取增长的发展方式。

  河南省要坚持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标准招商引资,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宽贷款融资条件、实行利率优惠、实施贷款贴息等举措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科学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要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大量吸引创新风险资本和天使创投,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装备制造业发展,政府要将装备制造的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及制造,如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企业,对“卡脖子”技术重点专项扶持,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装备制造公司可以提供改善性银行贷款,支持企业通过改革的办法融资,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围绕河南省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上存在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和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上接天下接地”的良好企业形态结构。

  一是要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创新转型、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构建本地产业链生态体系,要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为重点,如冶金矿山大型成套设备、工程机械及轨道设备、新兴能源和环保装备等,集中优质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推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要加快各项技术的综合集成,聚焦全环节智能化升级,打造企业自身智能制造平台,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实现工业销售的C2M商业模式转型。

  二是要推进中小企业晋档升级。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推进中小企业晋档升级,鼓励本地中小装备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某一方面形成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在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一批补强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短板的冠军企业”,在提升河南制造业“硬脊梁”以及慢慢的变多的省份、城市已加入制造业“单项冠军”的角逐的背景下,河南省要集合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制定单项冠军培育计划,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育才引才等方面制定具体举措,将更多企业按照“智能化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路径不断培养,成为单项冠军的聚集地,助力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当下河南的创新资源、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需要整合进行优势再造,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让各种资源服务、支持传统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形成合力。一是积极探索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整合,集聚优势资源,探索建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由政府协调整合各中心及平台的研发资源优势,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可以参照龙门实验室模式,由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牵头,联合省内18家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共同组建。在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等每个装备制造集聚地建设至少一个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创新平台,成为新材料与智能装备领域的高品质人才集聚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传统产业焕新地、新兴起的产业孵化地、未来产业发源地,进而可以支撑万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整合省内外先进的技术创新人才,参照发达地区的做法,推进内部调动和外部引才联动,内外并举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从企业内部来说,通过交流合作、学习培训等渠道自主培养、提升内部人员的智能化技术水平是较可靠的路径。从外部来看,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可成立河南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人才基地,用体制、机制、政策等各种优惠条件灵活引进全国甚至全世界智能制造的技术型人才。鼓励本地装备制造企业或智能化实施企业跨市、跨省进行合作,组织发展较好的省份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对口支持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未来的发展,建立跨省份劳务输出对接机制。鼓励有实力的头部企业建设研究院,作为企业甚至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以及研究、孵化、辐射及服务基地。

  在总体、全局、长期规划的基础上,需要分行业、分企业、分阶段明确任务、有重点地出台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行业特征明显的细化支持政策。按照国民经济行业中装备制造业的八大行业,制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四个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案,细化行业金融、税收、人才等的相关支持政策。根据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一般中小企业的分类和需求制定分企业类别的相关细化政策。根据公司初期、发展期、全面实现期的不同阶段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各核心环节的主要诉求,有差异化地制定相应细化政策和清晰的发展路线图。着重关注传统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利润下降,订单减少,成本不断攀升,融资难、融资贵,人才匮乏,面临生存危机等现状,制定专门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扶持政策,为其进行纾难解困,助力其智能化转型。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