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棉纺厂第一批工人讲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间: 2024-05-26 14:32:12 |   作者: 棉纺梳理板块

  50多年光阴在不经意间逝去,当他们再次相会的时候,满头的白发见证岁月的变迁。26日上午,我市健在的第一批包头棉纺厂工人迎来了来自呼市的47名昔日工友,满头白发的他们因为一段共同的记忆走到一起,在分别50多年后,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聚。聚会上,那些关于纺织工人,关于包头棉纺厂的记忆走出沧桑岁月,变得鲜活起来。

  从准备来包头与第一批包头棉纺厂老职工聚会以来,今年88岁的邹炜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作为包头棉纺厂的第一任厂长,虽然他远在北京,又如此高龄,但得到消息后他没有一丝犹豫,准时来到这里参加聚会,因为在他的记忆中,那些关于棉纺厂的岁月和纺织工人情结,一直没有消退。

  26日中午,在纺织小区东门外的大毛饭店里,100多位身着红色短袖的白发老人重新聚首。大毛饭店的前身是喜来登饭店,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包头棉纺厂投建,老人们选择在这里相聚,不仅因为马路对面就是以前的老厂区,也因为这里见证了一个厂区的兴衰。“邹厂长能从北京赶过来看我们,我们很高兴,已经50多年没见了。”提起老厂长,今年已经71岁的老工人郑明珠显得很激动,他说,作为包头棉纺厂成立之初的第一批工人,他感觉到很荣幸,虽然现在棉纺厂已经倒闭,很多第一批老工人都已去世了,但他们还能聚在一起,实在太难得了。

  组织这次活动的陈秀英老人今年76岁,在1961年全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包头棉纺厂停产,她被分到呼市一毛厂工作,虽然此后包头棉纺厂恢复生产,但她再也没有回来。“心里想着这些人,尤其是这些年退休了,没事干了,想起包头棉纺厂的第一批工人们,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想组织大家聚一聚。”陈秀英老人介绍,参加这次聚会的大多是1958年包头棉纺厂建厂时的第一批工人,在这次聚会前,她每年都组织在呼市居住的原包头棉纺厂第一批工人聚会。“这次老厂长来看我们,能跟更多的老战友重聚,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陈秀英老人说。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塑造的完美青年保尔柯察金曾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作为共和国较早的纺织工人,包头棉纺厂的第一批工人虽然大多没有过高的文化素养,但他们直到现在还在为自己曾是一名纺织工人而自豪。

  当天的聚会上,十几名纺织工人特意穿上了白色的纺织工人服装,虽不是他们曾经穿过的,但大家依然感觉温暖而感动。“我是河北保定人,也是1958年第一批进入包头棉纺厂工作的,当时我20岁,来的时候厂子还没建起来,我们被派去北京参加培训,1960年5月6日来到厂里工作。”今年已经76岁的刘素芬说,印着“包头棉纺厂”几个红色大字的围裙,曾是让他们感到自豪的工作服,虽然当时他们的地位并不高。在当天的聚餐中,看到有记者正常采访,一桌上的几位老人连声道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能关注我们这些老纺织工。”

  陈秀英老人说起当年的工作经历也唏嘘不已,当时她是纺织车间的副组长,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批棉麻被纺织出来时的兴奋劲儿。“第一次生产嘛,出来的布就像麻袋一样,非常粗,但我们依然非常兴奋,老厂长邹炜赶紧给市委报告这一好消息,全厂职工都高兴得不得了。”陈秀英说。

  当天来参加聚会的第一批包头棉纺厂职工中,除了少部分当时是干部,大部分都是普通的纺织工人,他们坐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大家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这一次的相聚,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次相聚了,我们这一辈人都去世后,纺织工人这个称呼可能就要永远消失了。”一名老人在送记者出门时,不无感慨地说。

  站在原包头棉纺厂旧址对面的马路上,看着原来的厂区已不复存在,一幢幢大楼正在拔地而起,郑明珠感慨不已。“棉纺厂已经不复存在了,以后知道棉纺厂历史的人可能更少了,那里是我们当年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对它有深厚的感情。”郑明珠眼里闪着泪光。

  包头棉纺厂第一任厂长邹炜介绍,包头棉纺厂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在包头兴建的5个重点项目配套建设的市属重点项目,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纺织企业,占地面积58.36万平方米。“经国家纺织部和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1958年4月,包头绵纺织厂筹备处成立。当年9月,厂区开始破土动工。第二年就可以生产少量的棉纱和棉布。”邹炜说,包头棉纺厂是从零开始建起来的,1961年,因为国家大的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包头棉纺厂缓建下马、重新续建,第一批棉纺工人也被分流,家在农村的回农村,家在城镇的重新分配就业,很多工人被分流到呼市一毛厂、二毛厂和三毛厂等纺织企业。邹炜也在第二年离开包头,回北京工作生活。

  作为重新投产后入职较早的工人,程炳武见证了包头棉纺厂后续的兴衰历史,对包头棉纺厂也充满了感情。“我父亲程立本是包头棉纺厂的第一批领导人之一,作为棉纺子弟,我在1965年进入包头棉纺技校学习,毕业后去棉纺厂工作。”程炳武说,棉纺厂最兴盛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有职工1.3万余人,棉纺厂的待遇在全市各个国有企业来说,都是让人艳羡的。

  “那时候有清花车间、梳棉车间、倂粗车间、细纱车间、筒捻车间、准备车间、织布车间和印染车间等8个车间,从棉花进厂到布料出厂,是流水线工作。”说起过去的辉煌,程炳武有些自豪,几经变迁,包头棉纺厂几次更名,从包头纺织总厂到包头九九集团,再到现在的赛力特尔,但无论如何,包头棉纺厂曾经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印记。(记者 李亚强 实习生 云剑利 摄影 徐晗)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